第二百八十二章 自适应的妙用(2 / 3)

耕耘贞观 倚夜听雨 2107 字 2023-03-02

三到五年。”

薛仁贵斩钉截铁道,“所以我才主动请命留下来,所以又怎么能懈怠呢!”

王玄策听到薛仁贵的话,也为自己的心中的动摇感觉到几分懊恼。

默默想到,的确如薛仁贵所说,虽然平常燕王看起来并不是很靠谱,但在大局观上却是从未有过什么错误。

比如安排自己在西海郡发展,不但最是适合自己的舞台,而且给了自己足够殷实的底子。

冬天将来,虽然一部分牧草并不适合在这片区域生长,生长势头没在下面时来得那般旺盛,但对自己来说,第一年自己已经适应过来,至少今年青储绝对足够。

甚至自己能抽出手来在青海湖开始养鹅,所以自己算是站稳脚跟,到了明年会更适应。

李泰在回到了长安后,倒送了些禽类给在河湟谷地的杜楚客,让他负责管理。

因为在李泰的印象中,一般在山里面的农家都会养些家禽,逢年过节,或者有什么重要的人情往来,都会杀只鸡鸭助助兴,从而丰富当地百姓的食物。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是李泰给当地百姓的一些福利了,毕竟当地人太少了。

而杜楚客到底贯彻了李泰的心思,就是在当地建立了一些禽类的场地。

其中有一部分的场地,是李泰为了减少对当地饲料的压力,所以选择进行放养。

基本上就是漫山遍野的放养,直接圈了一个山头,然后把一片区域直接划为了禁区,然后在几个有水源的地方设立了几个定时定点的投喂点,就让这些鸡鸭满山飞了。

这么粗放式的放养,说实话,杜如晦一开始倒是挺担心这些禽类会不会飞走,还派人把整个山拉起了栅栏。

不过后来杜如晦发现,这些赶禽的人技术不错,基本上鸡鸭都会定时回来吃饭,也就不担心了。

尤其到了冬天下雪后,哪怕是去主动赶这些鸡鸭,它们都不太愿意出去了,都挤在了窝里面,到底是里面暖和。

不过即使如此,还是需要在晴天把它们赶出来透气,然后去清理清理它们的窝,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疾病。

至于鹅,因为这东西真不是主流的禽类,李泰把鹅也算进去送过来,那是因为鹅这种家禽护家,几乎算得上是农村家里的一霸,走起路来,那都是昂首挺胸,很傲的。

在放养鸡鸭的时候,丢几只鹅进去,能够很好的起到保护它们不会被野外莫名其妙的各种生物叼走的命运,虽然这种折损也在李泰的承受范围之中,但是有鹅来护院的话,就更能起到吓走绝大多数小型掠食者的作用。

虽然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禽类,鹅这种生物总是给人一种特别拽的感觉。

这些禽类主要是为了补充农业学府的府兵们的粮食与训练消耗。

毕竟对比起各种牛的生长周期,还是这些禽类的生长周期短了许多。

同时李泰还对杜楚客说了,在青海这边对当地百姓可以稍微宽待一些。

比如哪家的女人生了孩子,便是送些小鸡小鸭过去,要是谁家干活干得出色,也送一些鸡鸭过去,甚至就算是一些外地的羌族与自己交易,这些鸡鸭也能做些回礼。

这些小鸡小鸭别人要买卖,那基本也是三四文钱左右的价格,但官方会想办法赠送给当地百姓去饲养,人前目的当然是为了创造当地百姓的幸福度。

当然,这样的操作也让慕容伏顺知道了,他便是派人引入了一些鸡鸭鹅,最后鸡鸭都被陡然出现的冬天冻死了不少,反倒原本只作为看家护院而引入的鹅,居然还神采奕奕!

所以慕容伏顺又派人过来,表示明年要多多引入一些鹅苗,至于鸡鸭什么的,还是等到自己以后来了河湟谷地直接吃吧!

总而言之,通过这些鸡鸭鹅家禽,不但河湟谷地本身的百姓对大唐的统治相当拥护。

就算慕容伏顺,虽然心中未必没有想着想要重现当初吐谷浑的荣光,但现在感受着的大唐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文明感召,感觉跟着大唐混也不是不行。

而大唐通过这些天的努力,自然而然在青海与河湟谷地有了一点点烙印。

不过,王玄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牛羊上面,因为王玄策清楚,自己的目的是要把《种子计划》的可行性证明出来,只要这计划可行,就是对燕王的最大帮助。

“不过,如果吐蕃真的有可能打过来的话,自己是不是也要去青海湖周边的各族部落走一走?”王玄策心中想道,

“这样还要感觉把他们的话给学起来,感觉挺简单的,找个向导学学,这冬天应该就能把周边的语言给学习齐全。”

薛仁贵自然不知道王玄策的想法,他唯一清楚的就是对燕王交给自己的府兵进行训练。

如果过些年真要跟吐蕃打起来,那无论如何,自己唯一能保证的就是自己手下是精锐。

原本薛仁贵还打算坚持让士卒继续掌握天赋,但因为青